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纪检监察网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政媒体
【安徽纪检监察网】太湖县树林冲李氏:诗书继世 恪恭尽职 崇德爱民
   发布时间:2024-12-05    发布来源:安徽纪检监察网

 微信图片_20241211091502.png

 在太湖县城西乡回歌山的怀抱里,有一座美丽的村庄树林冲。冲内自然环境优美,三面环山、绿树成荫,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还有一条大河傍村而过。

 树林冲李氏明朝初年从江西瓦屑坝迁居于此。从明朝弘治十五年(1502年)李淳登进士第为起始,至有清一代,先后考中一名状元和十一名进士。其中一门四进士,分别为李长森、其长子李振祜、其次子状元李振钧、其长曾孙李德星。状元及第,鼎甲传胪,英才辈出,震动皖湖,成为太湖县历史上一支鼎鼎有名的书香望族。

 李长森曾任湖北学政、山东登莱青兵备道,历宦至江宁布政使,他恪守儒家传统,质纯品谦,以廉卓称于世,“所至著政声,绝苞苴,杜请谒,无生色玩好之娱,属吏不敢以侈见”。李长森长子李振祜,身跨乾隆、嘉庆和道光三朝六部,辅佐清廷达48年,他恪恭尽职,尤其怜悯天下苍生,凛然有民族气节,无畏当朝显贵,敢于进谏,以执法严明著称于世,先后主持过“六部”“三寺”“一院”,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官至刑部尚书,主管全国的法律和刑罚,民间称他为“六大人”“李尚书”。李长森次子李振钧,道光八年(1828年)举人,九年进士,同年殿试一甲一名(即状元),先后授翰林院修撰、文渊阁校理、国史馆和功臣馆纂修、顺天乡试同考官,为人“伟岸不躬,不合于时”,清风傲骨,不慕名利。进士李振翥、李振庸、李世彬、李德泂、李振习、李德星等在京师和地方任职,扬清廉之风,多树政声。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太湖县树林冲李氏世代以诗书、清正传家,同治版《太湖县志》记载:“诲子弟成进士、登贤书者十数人,湖邑国朝进士十有六,李氏半天下,自森始。”李氏家风有家国情怀、清廉从政,崇文尚学、扶困济贫,勤俭持家、注重孝道等多个方面。他们世代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并加以继承和发扬。《太湖县志》和《李氏廷芳公支谱》及相关地方文献均有记载。

 在家国情怀、清廉从政方面。李长森常年在外地做官,恪守儒家传统,质纯品谦。据道光版《太湖县志》记载:“所至著政声,绝苞苴,杜请谒,无生色玩好之娱,属吏不敢以侈见。”李长森出差在外,从不打扰州县,甘食粗粮,在当时都是自带锅粑下饭,后来世人送他外号“李锅粑”。

 在崇文尚学、扶困济贫方面。为奖励和资助李氏子弟读书,李长森、李振翥、李振庸和叔伯、兄弟及其儿孙多次捐田,订立“优生田”制度,相当于现代的奖学金制度,鼓励族中子弟读书。

 在勤俭持家、注重孝道方面。乾隆版《太湖县志》“笃行”条记载,李长森曾祖父生病,常年卧床不起,祖父李大鹤服侍四年,毫无怨言。李长森孝敬双亲、严于教子,为后代子孙营造了良好的风气。他善待族人,曾捐献良田四亩,资助身患残疾的族人,有一年闹饥荒,以稻米救济乡邻,不取一分钱利息。曾有人赠送一副对联赞赏他:“好将文事酬知己,尚励躬行慰老亲。”同治版《太湖县志》“孝友”条还记载,李长森四岁时生母刘氏病逝,十四岁时父亲李声节英年早逝,全靠长兄李长焱辛苦操持,不到二十岁的他,毅然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了养活一家人的重担以及供养弟弟们读书的重任。整个家庭“和气盈庭”,使得李长森成为家族中第一个考中进士的人,开启了树林冲李氏辉煌的鼎甲时代。

 树林冲李氏家族的清廉家风,载入史册,为社会树立了正面榜样,为世人所称道。(李登求/组稿    太湖县纪委监委/供稿)

 


主办单位:中共太湖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太湖县监察委员会    皖ICP备17027370号-1
地址:太湖县晋熙镇建设路529号  联系电话:0556-4162252  技术运营:一网科技